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孔子说,不学礼,无以立。
面对人与物的不同对象引发的恻隐之心,内心自然形成的,是人近而物远的关系,并导致先仁(爱)民而后爱物、仁民易而爱物难的价值判断和相应选择,这本身就是仁术权衡的结果。不过,在宋以前,包括《孟子》的注疏在内,虽然也有不少儒家典籍对此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的恻隐之心给予了关注【1】,但从全局上看,汉唐时期儒家仁学的发展,主要偏重于理解仁爱的内涵,阐发仁义的价值,探讨五常间的关系等,并未过多思考仁在实践中如何恰当实现和运用的问题。
《论语·雍也》中,有井有仁(人)焉一段话,大意是说,宰我问老师:有人告诉一位仁者,井里掉下去了一个人,这位仁者是不是应该跟着下到井里去救人。32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,杨伯峻译注:《孟子译注》,第14页。齐国百姓以为这是因牛大羊小,王爱惜其财的缘故。注释 1人对于禽兽见其生,不忍见其死之类的说辞,在战国至汉初的儒家典籍及前些年的出土文献(如《大戴礼记》、贾谊《新书》、马王堆帛书等)中不乏其记载。到一百多年后的孟子时代,尽管流行的习俗,仍然是不能因仁而废礼——何可废也?以羊易之【10】!但是,很明显,如何恰当把握和处理新旧变革中仁与礼之间的关系,已经成为时代的课题。
传统道德的主流意识,是基于良善初心建构起来的先天道德观,看来‘良字却是人之初心,孟子说‘恻隐之心,‘人皆有不忍人之心,皆是这般心【40】。那么,在齐王已明确否定是吝惜财产的前提下,这个小大轻重,就应是礼仪层面牛重于羊的牺牲地位【8】。文本与思想是表里关系。
在经过多次反复之后,最后由刘向定著之,《老子》文本完成了其经典化过程。[13]丁四新:《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》,北京: 东方出版社,2000年,第 45 页; 李若晖: 《郭店竹书老子论考》,济南: 齐鲁书社,2004 年,第98、100 页; 丁四新: 《早期〈老子〉文本的演变、成型与定型》,《中州学刊》2014 年第10期。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《老子》(简称汉简本) 是西汉武帝时期的抄本,这个本子是从香港文物市场购买回来,并于2009年初入藏北京大学。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来看,笔者认为,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本( 即汉简本) 在整体上比王弼本或河上公本更优越和更优质。
然而, 后世学者通常不知这一点,而径直以它们为同一章来作章义及其思想的解释。1. 研究老子思想应当以北大藏汉简本为主要文本依据 在笔者看来,研究老子思想、选择《老子》文本,应有三条原则。
他说,学界对于简帛《老子》的研究存在三大问题,一是人为地拔高简帛《老子》的重要性,二是对传世本《老子》人为地贬低,三是对出土文献的研究多主观臆测。基于以上认识,本文将重点追问和回答如下问题: 其一,与老子思想研究相关的文本观念是什么; 其二,老子思想研究的相关原则是什么。而对于此一问题,笔者在《早期 〈老子〉文本及其文义、思想变化》等文中曾有涉及,[28] 现再作推展和讨论。与此相对,《老子》这个名词至今还是模糊不清的,尤其在当前的文本状态下。
郭店本却将此章文本分做两章抄写,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上一段甲组分别抄写在第 25—27 号简上,为者败之 以下一段甲组抄写在第 10—13 号简上,丙组又抄写在第 11—14 号简上。但是,由于简帛古本的发现,这种差异今天突然被彰显和对比出来。[20]与此同时,笔者与刘笑敢等人曾聚焦于 章,讨论了《老子》具体一 章 的形成与构造问题。结语 老子思想研究的文本依据,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
所以以五千余言的 《老子》本,即以帛书本、汉简本或通行本来研究 老子思想,这是基于一种长期约定的假设,即老子思想必须通过 《老子》文本,且只有通过五千余言的《老子》文本,才可以得到完全反映。在 其微易散 句下,王弼注曰: 此四者,皆说慎终也。
[26]自东汉至明代,王弼本和河上公本都经过了一千四五百年的反复传抄,其文本变乱、错讹之处甚多,可以说无章不有之,而且多数章段存在多处问题,应该说,这已经严重地影响了其章义、文义 及其思想的表达,影响了我们对于《老子》文义、章义、思想的准确理解及其文本的准确引用。但追问老子思想研究的文本依据,这是一个崭新的问题,尽管笔者此前对于此一问题似乎有所涉及。
由此可知,很可能在战国中期以前《老子》基本上保持了其原始分章,即原子分章的状态。而如果我们不作反省,坚持使用通行本81章的现有划分段落,那么这一定会导致原本不同章的上、下段或者上段、中段、下段被当作单一的一章即原子分章来对待,于是误读、误会和误引就不可避免了。此本的篇章结构,为上下篇81章,上篇(《道》篇)37章,下篇 (《德》篇) 44章,与今本正同。所谓韩非所据本,是我们根据 《韩非子·解老》《喻老》拟定的。这是迄今所知最早称 经 的《老子》本子。本文根据当时的发言提纲而写作。
民之从事,常于几成而败之。因此,虽然不排除通行本《老子》的参考价值,但是它们确实难以再直接作为人们研究老子思想的文本依据。
据郭店本及其文义来看,通行本第五章很可能是由旧本的三章拼合而成的。帛书本大概是战国晚期至汉初《老子》文本重组运动的结果,其章段处于重新裁划和整合的过程中。
[19]丁四新: 《郭店楚墓竹简思想研究》,北京: 东方出版社,2000 年,第41页。[31]王卡点校: 《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》,北京: 中华书局,1993年,第18-19页。
郭店 《老子》乙组只有中间一段,而无上下两段。从分章特征来看,郭店 《老子》文本应当定性为 原子分章,[9]而不属于 自然分章。是以圣人无为,故无败; 无执,故无失。但自乾嘉以来,学界掀起了一股校勘和校订《老子》文本的风潮。
结语 老子思想研究的文本依据,是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。所谓定著,是从篇序、章序、分章、文字和文句等方面重新给予《老子》权威性。
实际上,由于反复传抄和多种因素的作用,王弼本和河上公本已经严重失真,其变乱和错讹之处甚多。景帝立经本(汉简本) 的思想背景是黄老思潮达到了高潮,政治背景处于清静无为之治即将出现转折前的巅峰时期,故景帝于是始立《老子》为经。
反过来看,出土简帛四古本 《老子》或者其中某一本,在总体上是否比通行本更优越或者更优质呢? 答案很可能是肯定的。从总体上看来,王弼本和河上公本的分章不尽合理,不是每一章都符合原子分章的原则,应当再作分解。
在一定意义上说,这同时是一项事业,有赖于学界同仁诸君的共同努力。其三,帛书两本是 汉初高帝和文帝时期的抄本。汉简本亦将王弼本此章文本分做两章抄写,上段为第 27 章,下段为第 28 章,且在章首天头上均有分章符号。[30]王弼注:《老子道德经》( 清武英殿聚珍版) ,载《四部要籍注疏丛刊·老子》,北京:中华书局,1998年,第119页。
又如通行本第十七、十八、十九章,郭店本分为两章抄写,即第十七、十八两章文本合为一章,见于郭店《老子》丙组,第十九章则见于甲组。其实例,通过与出土古本对照即可以具体了解。
而对于此一问题,笔者在《早期 〈老子〉文本及其文义、思想变化》等文中曾有涉及,[28] 现再作推展和讨论。笔者认为,这种现象应当改变,也必须改变。
前两项是从正面来说,后一项是从反面来说,两者都是必要的。至于异文异句方面的问题,通行本的例子众多。
本文地址: http://one.zhutima.com/?id=24
文章来源:天狐定制
版权声明:除非特别标注,否则均为本站原创文章,转载时请以链接形式注明文章出处。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
2025-04-05 09:4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2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27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2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9:20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32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29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8:15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44天狐定制
2025-04-05 07:06天狐定制
扫码二维码
获取最新动态